“脚沾泥土践初心 履职为民显担当”——雅安市天全县政协委员汪宣华基层履职小记
2025-08-04 16:12:4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汪宣华,雅安市天全县第十届政协委员、新华乡党委副书记,自2015年从都江堰来到天全工作,十年扎根基层,从陌生到深爱,她将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2022年6月下派新华乡后,她迅速融入乡镇工作,肩负政协委员职责,始终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近三年来,她累计开展基层调研80余次,深入群众倾听呼声,撰写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30余条,推动解决市县各类民生问题45项,作为90后干部,她以实干诠释责任,用脚步丈量民情,将履职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展现出新时代基层政协委员的风采。

一、架起民意连心桥,做群众诉求的“收纳箱”
不记得多少个清晨和黄昏,都看到汪宣华的身影出现在村头巷尾。她踏着泥泞小路,走进农户家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村民的烦心事:饮水难、道路窄、产业弱……每一条诉求,都被郑重收纳进“民意台账”。通过“委员进村户”活动,她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倾听传递温度。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深入调研、广泛纳谏,推动协商议事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依托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专项活动工作站,天全县民生诉求“大起底”、问题“大解决”专项行动,帮助督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123件。真正把“委员作业”写进群众心坎里。
二、深耕治理责任田,当乡村更新的“施工员”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实践中,她巧妙融合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工作站、乡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与承载乡愁记忆的孝廉村阿婆庙等多元平台,走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润治”的新路。在她与团队人员的精心策划与推动下,从“二十四节气自然美学课堂”到“文润新乡阳光冬夏令营”;从“王奶奶家的菜园子”到“大树下的音乐节”。三年来,累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73场,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
她深知,治理之要在于机制创新。她还牵头构建“五级联动”治理体系,打通治理末梢,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闭环。依托“有事来协商议事室”,她带领团队累计调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家庭矛盾等40余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以实干为笔,以民心为纸,在乡村更新的画卷上,一笔一划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图景。
三、绘就乡村新图景,做振兴路上的“参谋官”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她以实干担当聚焦产业振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统筹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资源完成孝廉村、河埝村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8万亩以上,年产量超6078吨,实现“天全香米”品牌销售35吨,持续提升“二郎山牌”天全香米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
创新探索“土地合作、资源利用、龙头引领”多元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在她和同事们的推动下,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村集体总收入突破200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她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出行便利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关键,积极推动梨三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她说,路通了,人心就暖了,发展的希望就来了。如今,一条条通村达组的坦途,连通了山里山外,也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四、投身协商民主实践,做解决群众难题的贴心人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民生关切、改革难题与发展瓶颈,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建言献策。2025年以来,她聚焦教育均衡、招商引资、城市管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新能源、新科技产业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撰写社情民意信息20余篇,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10余条。涵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招商项目信息平台、整治停车管理乱象、四川省延长婚育假期在雅安落地的配套建议、新能源车企倒闭后“孤儿车”处置等内容,观点扎实、视角独特、对策精准,体现专业素养与为民情怀。其中,《关于四川省延长婚育假期政策在雅安市落地实施的风险研判与配套建议》等多项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采纳,部分建议已转化为具体举措,在服务决策、完善政策、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彰显政协智慧与履职实效。
“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的‘责任清单’,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幸福清单’。”这是汪宣华的履职信条,也是她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
她以实干诠释担当,用行动践行初心,赢得广泛赞誉。2023年,她在天全县“比作风,赛实绩、争先进、创一流”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24年被天全县委授予“天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荣誉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更是群众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认可。(李沁忆)

一、架起民意连心桥,做群众诉求的“收纳箱”
不记得多少个清晨和黄昏,都看到汪宣华的身影出现在村头巷尾。她踏着泥泞小路,走进农户家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村民的烦心事:饮水难、道路窄、产业弱……每一条诉求,都被郑重收纳进“民意台账”。通过“委员进村户”活动,她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倾听传递温度。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深入调研、广泛纳谏,推动协商议事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依托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专项活动工作站,天全县民生诉求“大起底”、问题“大解决”专项行动,帮助督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123件。真正把“委员作业”写进群众心坎里。
二、深耕治理责任田,当乡村更新的“施工员”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实践中,她巧妙融合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工作站、乡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与承载乡愁记忆的孝廉村阿婆庙等多元平台,走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润治”的新路。在她与团队人员的精心策划与推动下,从“二十四节气自然美学课堂”到“文润新乡阳光冬夏令营”;从“王奶奶家的菜园子”到“大树下的音乐节”。三年来,累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73场,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
她深知,治理之要在于机制创新。她还牵头构建“五级联动”治理体系,打通治理末梢,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闭环。依托“有事来协商议事室”,她带领团队累计调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家庭矛盾等40余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以实干为笔,以民心为纸,在乡村更新的画卷上,一笔一划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图景。
三、绘就乡村新图景,做振兴路上的“参谋官”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她以实干担当聚焦产业振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统筹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资源完成孝廉村、河埝村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8万亩以上,年产量超6078吨,实现“天全香米”品牌销售35吨,持续提升“二郎山牌”天全香米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
创新探索“土地合作、资源利用、龙头引领”多元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在她和同事们的推动下,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村集体总收入突破200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她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出行便利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关键,积极推动梨三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她说,路通了,人心就暖了,发展的希望就来了。如今,一条条通村达组的坦途,连通了山里山外,也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四、投身协商民主实践,做解决群众难题的贴心人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民生关切、改革难题与发展瓶颈,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建言献策。2025年以来,她聚焦教育均衡、招商引资、城市管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新能源、新科技产业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撰写社情民意信息20余篇,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10余条。涵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招商项目信息平台、整治停车管理乱象、四川省延长婚育假期在雅安落地的配套建议、新能源车企倒闭后“孤儿车”处置等内容,观点扎实、视角独特、对策精准,体现专业素养与为民情怀。其中,《关于四川省延长婚育假期政策在雅安市落地实施的风险研判与配套建议》等多项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采纳,部分建议已转化为具体举措,在服务决策、完善政策、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彰显政协智慧与履职实效。
“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的‘责任清单’,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幸福清单’。”这是汪宣华的履职信条,也是她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
她以实干诠释担当,用行动践行初心,赢得广泛赞誉。2023年,她在天全县“比作风,赛实绩、争先进、创一流”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24年被天全县委授予“天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荣誉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更是群众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认可。(李沁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