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破困局 院落焕新暖民心 ——成都市龙泉街道星光社区绘就老旧小区治理新图景
一、基本情况
星光社区有14个老旧小区(院落),常住人口1.5万人,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24个党小组,有党员556人。治理面临三大现实困难:一是设施设备老化。星光小区等老旧院落因建成年代久远,电力线路、管网管道、出行交通等面临改造困难。二是自治活力缺失。7个院落长期无业委会,矛盾问题习惯性上交社区、街道,造成“12345”重复投诉。三是物业服务能力不足。物业在小区内与居民的纠纷如积年沉疴,物业费收缴率跌破60%,陷入“服务差—拒缴费—服务更差”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做法
(一)红色堡垒筑基:把党支部建在院落“神经末梢”。党组织全覆盖。构建“1+1+14”红色矩阵,街道党工委成立专项指挥部,社区党委组建“院落治理”联合小组、吸纳12家共建单位),院落建立14个党支部,党组织根系直抵治理最末梢——星光小区退休第一党支部提议并推动小区电路改造,最终实现电路改造工程。
党员骨干挑大梁。推动党员骨干双向融入“协商议事会”“业委会”,当好党群“连心桥”——天生小区业委会党员占比达80%,星光小区业委会党员占比60%,这些“红色带头人”凭公心赢信任,成了联接党群的“贴心人”。
众人赋能提力。2024年以来,星光社区就议事相关人进行赋能培育并围绕物业管理法规、矛盾调解技巧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20余场,让各院落支部书记从“热心人”变“实干家”,使院落党支部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吸铁石”、引领行动的“火车头”。“以前小区事没人管,现在党员带头干,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这是星光社区居民对治理变化的真切感受。
(二)协商议事破题:“四步议事”撬动治理民生。民情收集纳民声。星光小区20栋曾因线路老化导致103户居民夏季用电频频“掉链子”,社区书记带头走访摸排,召开线路改造工作会,明确了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专业论证定方案。引入住建、电力部门力量实地踏勘、制定方案,成立星光小区20栋线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改造实施工作组,上报街道社区服务站并对星光小区20栋居民自治管理进行了指导。前后召开了改造推进会5次、居民协调会3次,确保了改造工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推动改造圆满完成。
阳光议事促治理。梳理“12345”热线、微信群、意见箱等渠道的民生诉求,动态更新《小区民情台帐》,依托门房、凉亭等空间打造的5个议事厅、6个议事亭,让居民抬脚就能议事,“小事当场拍板、难事限期攻坚”成为常态。
成效评议回头看。“灯光不闪了,空调能转了,这事儿办得敞亮!”星光小区20栋居民说起线路改造,脸上满是笑意。103户自筹20余万元,仅用25天就完成改造;天生小区2024年曾有97件投诉,2025年业委会换届后党员占比升至80%,新成立的议事会半年内解决16项问题,调解4起电梯加装纠纷,成功安装电梯2台,问题解决率达90%,居民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三级联动共治:“吹哨报到”破解小区痼疾。“党支部+业委会”吹响院落哨。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牵头开展爱邻(20)议事等小区协商议事活动,90%的物业矛盾在小区内就地化解,已解决树木修剪、管网修护等民生问题50余项,加装电梯4台。并将小区院落的经验案例复制运用到社区其他院落,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治理成效通过党建引领逐渐放大。
“联合小组+物业”吹响社区哨。星光四季小区信托制物业,管网改造等12项,星光四季小区2024年产生61件物业投诉,社区联合小组针对小区居民对账目公开、多元共治的治理诉求,创新引入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居民从“旁观者”变“当家人”,物业缴费率从70%跃升至98%,2025年上半年实现零投诉。
部门联席会吹响街道哨。航天菜市场流动摊贩占道出摊常年影响居民出行,并且商贩的叫卖声噪音扰民,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化身“民情前哨”,发现占道经营、油烟扰民等问题上报街道通过“泉润驿家亲”三级协商议事体系“吹哨”,联动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协同处置,推动航天菜市完成改造扩容,容纳更多商贩入市,联合执法部门开展常态化整治,占道经营投诉量骤降70%,昔日“堵点”变“亮点”。
三、经验启示
一是组织建设是基础。实践证明,必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院落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统揽不包揽”。老旧院落治理不能仅满足于“挂牌子”,必须通过组织重构、能力提升和先锋引领,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协商民主是关键。老旧院落矛盾复杂,居民意见分散,易陷入“议而不决”的困境。星光社区的创新在于流程标准化、平台场景化、结果刚性化,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实效性,必须通过闭环设计和刚性约束,避免沦为“空谈会”。
三是机制创新是保障。老旧院落易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星光社区的突破在于信托制改革重构权责关系,长效治理不能依赖行政力量单边推进,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实现从“代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