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下县级枢纽的承压与破局之道
基层减负的浪潮奔涌而来,各地乡镇政府如释重负,活力迸发,解绑增效成果令人欣喜。然而,随着重心转移,县级部门却陷入了一种微妙的“两不敢”窘境:对上不敢据理力争,唯恐“得罪”上级;对下不敢合理传导必要压力,生怕“增加负担”。这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正成为治理体系中的新压力点。
“两不敢”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改革深化的必然阶段。乡镇减负如释重负,县级却成了治理体系的“承重腰”。这既非政策初衷偏离,亦非改革方向错误,而是治理链条优化过程中,压力传导与责任承接机制尚未完全匹配的阶段性特征。
若放任“两不敢”困境蔓延,隐患不容小觑。县级部门为求“自保”,或将对上“唯命是从”,导致政策脱离地方实际,催生新的形式主义;或将对下“放任自流”,弱化必要监管指导,最终使减负成果大打折扣。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本应担当作为的县级干部,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顾虑中逐渐滋生“佛系”心态,主动性和创造性消磨殆尽。
破局之道,在于跳出简单“加压”或“卸责”的二元思维,以系统性赋能激活县级枢纽的枢纽作用。
给肩膀,明确权责边界,提升承压韧性。需梳理明确县级权责边界,清晰界定哪些责任必须由县级承担,哪些可以依法依规合理下沉或寻求上级支持,避免责任“无限下沉”。同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在编制、经费、技术手段上予以实质性保障,让县一级有底气、有能力履行职责。更要科学优化考评体系,为真正干事担当者提供有力支撑,在干部评价中真正体现“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导向。
给方法,畅通压力传导,源头优化减负。上级部门应率先垂范,杜绝“责任甩锅”思维,审慎评估下发任务,避免层层加码。尤其要警惕那些打着“创新”“亮点”旗号却缺乏实效的指令,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大力推动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从源头上为县级部门“松绑”。
给空间,构建协同机制,激发治理活力。在需要县乡合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中,应探索建立权责匹配、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避免压力单向传导。比如在乡村振兴、综合治理等复杂领域,可尝试“县乡联责清单”,明确各自角色,形成合力。同时,赋予县级在政策执行中更大的因地制宜空间,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创造性落实,使政策更具生命力。
唯有以制度赋能、科学疏导、协同治理,重塑县级的角色定位与治理能力,才能使其从“夹心层”转变为政策落地的“传动轴”、基层活力的“发动机”。(宜宾市江安县委组织部 丁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