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围成“同心圆” 微项目撬动“大民生” 上游社区走出乡村善治新路径

2025-04-15 08:07:38来源: 浏览量:
            健身广场上,彩虹便民椅替代了曾经破旧的板凳,为居民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娱乐场地;乡间道路上,太阳能灯串起璀璨光带,照亮了居民夜晚回家的路途……这些变化正是成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上游社区探索涉农网格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建队伍”凝聚社区“多元力量”

        做好基层治理,人员队伍是基础。上游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及网格的横向与纵向协调机制,招募包括辖区骨干、志愿者、网格员等在内的多元力量,组建上游社区涉农网格志愿服务队,推动社区与辖区内的多元主体和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共建互补关系。

        为助力涉农网格志愿服务队的成长,社区多次组织党员、居民骨干、网格员、组长开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采用专业老师授课、外出团建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板凳”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如何让汇聚起来的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社区将突破口放在“议事+志愿”的双向联动上。

        “过去社区有事‘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大家围坐一圈,谁有想法都能提!”居民王大姐感慨道。依托辖区内的公共聚集场所,上游社区打造了“板凳议事”坝坝会平台,涉农网格志愿服务队和社工机构组织居民骨干、微网格员、网格员、组长等定期在休闲广场、居民聚集地等区域开展议事协商沙龙。

        在“板凳议事”的交流过程中,志愿者和骨干、居民们能够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双向的互动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协商议事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居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方式,使得社区治理更加透明和民主。此外,通过定期的议事协商,社区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一场场接地气的坝坝会,让“社区事”变成了“大家事”,让民生问题迎刃而解。在坦诚交流中,大家也从“陌邻”变“睦邻”,织密了邻里情感网络。

 

 

         “微项目”绘出乡村“善治图景”

         如果说“板凳议事”是凝聚民心的纽带,那么“小而美”的微公益项目则是激发自治活力的引擎。

        去年7月,上游社区举行了乡村善治·微公益发布会,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骨干、网格员、微网格员、自组织等根据自身特点及社区实际申报项目。

        发布会后,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治理项目被申报——从改善公共设施等“硬装”,到入户慰问特殊人群、敬老活动等“软治”,居民既是策划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以微公益项目为支点,既疏通了公共设施改造的“硬梗阻”,更滋养了邻里守望的“软情怀”。

 

 

         当小板凳围成“同心圆”,当微项目撬动“大民生”,幸福便不再是虚无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下一步,上游社区还将继续在实践中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赋能乡村振兴,引导更多居民参与乡村治理,共同建设有温度的“网格服务圈”,织就乡村振兴“幸福网”。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