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著华章 履职担当写春秋
2025-09-02 16:55:1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他叫李纯刚,是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的一名中医骨科医生,也是一名持续书写生命与大地的写作者。目前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一病区担任科主任,日日与疼痛、创伤、康复打交道。他的手,既接骨斗榫,也握笔;他的脚步,既走过病房的长廊,也踏过藏区高原的雪野。作为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他始终相信,履职不仅是建言献策,也是将一线的声音、百姓的冷暖,用责任和文字传递出去。

这些年,他在临床一线坚守,也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行走。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市作协副主席,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近年来出版了《喊疼》《徙水流经》《身体病》《雪夜手稿》等散文集,其中《雪夜手稿》今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录了他在甘孜高原医疗援助期间写下的48篇随笔,是在雪夜里、在诊室旁、在巡诊途中,用文字记录下的真实见闻与内心回响。高原的风、病人的目光、藏族同胞的微笑、药炉上升起的袅袅白烟,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这本书,是作为一名医者对生命的体察,也是一名写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缺席政协委员的职责。2024年11月,雅安市政协组织住雅省政协委员到天全视察,作为省政协委员中的一员,他参与走进川藏铁路建设工地。那一刻,他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激动。雅康高速已通,铁路在建,内地与西藏的血脉正被一条条道路紧密连接。而他曾在《雪夜手稿》中写下的那些高原故事——那些跋山涉水求医的患者、那些因交通不便而延误的病情——终将随着交通的改善成为历史。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的贯通,更是人心的贴近,是民族团结最真实、最温暖的注脚。

他曾三次赴甘孜藏区开展医疗援助,践行“传帮带”使命,其中两次是医院派驻,一次是主动请缨,通过前两次的巡诊,感受到藏区同胞对中医骨伤诊疗技术的强烈需求。他把天全县中医院陈氏骨伤科的特色技术与中药制剂带到高原,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在当地,倾囊相授,言传身教,带了三个徒弟,希望他们筑牢中医专业信仰,守正创新,服务更多藏区群众。回想起藏族同胞的淳朴与坚韧,他仿佛听到了内心的召唤,每一次巡诊,都深切感受到中医药在基层、在民族地区的巨大需求与独特价值。他也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医人,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让中医药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延续。

成为省政协委员八年多来,他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得到了认真办理和积极回应。比如八年前,他提交了第一份提案,关注的是甘孜藏区18个县患者来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就医时医保报销手续繁琐的问题。当时政策不统一,患者出院后往往无法即时结算,需多次往返,有的报销金额甚至抵不上路费。他在提案中呼吁简化流程、推进异地结算。令人感动的是,省医保局领导亲自到天全县中医医院调研座谈,最终推动了政策优化,实现了跨区域医保直接结算。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委员的建言,真的可以改变现实,温暖人心。
2025年,他的关注点依然聚焦在医疗方向,尤其是骨伤专科建设。他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在雅安建立西南骨伤治疗中心。雅安地处川西门户,毗邻甘孜、凉山等民族地区,交通日益便利,具备区域辐射优势。若能整合现有中医药资源,依托陈氏骨伤科等特色技术,打造高水平的区域骨伤诊疗中心,必将为更多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这不仅契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政策方向,更是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在基层落地的重要实践。提案提出后,迅速得到了立案,而他一直在持续关注提案的落实事宜,目前,他所提的积极争取国、省中医药专项资金项目,补齐天全县中医医院科室设置短板,加快推进医院智慧化建设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搭建完成西南片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设中医骨伤紧急救援和救治信息化平台等问题都被列入实施计划正在解决过程中,看到建议即将从纸面走入现实,化作实实在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举措,令人无比欣慰。

这些年,他先后获得雅安市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基层卫生拔尖人才,并入选雅州百千英才计划。这些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他始终记得:“我的根在临床,我的责任在基层,我的声音在政协”。
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写作者,更是一名政协委员。用手术刀疗愈身体,用文字安顿灵魂,用提案回应民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源——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李沁忆)

这些年,他在临床一线坚守,也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行走。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市作协副主席,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近年来出版了《喊疼》《徙水流经》《身体病》《雪夜手稿》等散文集,其中《雪夜手稿》今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录了他在甘孜高原医疗援助期间写下的48篇随笔,是在雪夜里、在诊室旁、在巡诊途中,用文字记录下的真实见闻与内心回响。高原的风、病人的目光、藏族同胞的微笑、药炉上升起的袅袅白烟,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这本书,是作为一名医者对生命的体察,也是一名写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缺席政协委员的职责。2024年11月,雅安市政协组织住雅省政协委员到天全视察,作为省政协委员中的一员,他参与走进川藏铁路建设工地。那一刻,他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激动。雅康高速已通,铁路在建,内地与西藏的血脉正被一条条道路紧密连接。而他曾在《雪夜手稿》中写下的那些高原故事——那些跋山涉水求医的患者、那些因交通不便而延误的病情——终将随着交通的改善成为历史。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的贯通,更是人心的贴近,是民族团结最真实、最温暖的注脚。

他曾三次赴甘孜藏区开展医疗援助,践行“传帮带”使命,其中两次是医院派驻,一次是主动请缨,通过前两次的巡诊,感受到藏区同胞对中医骨伤诊疗技术的强烈需求。他把天全县中医院陈氏骨伤科的特色技术与中药制剂带到高原,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在当地,倾囊相授,言传身教,带了三个徒弟,希望他们筑牢中医专业信仰,守正创新,服务更多藏区群众。回想起藏族同胞的淳朴与坚韧,他仿佛听到了内心的召唤,每一次巡诊,都深切感受到中医药在基层、在民族地区的巨大需求与独特价值。他也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医人,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让中医药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延续。

成为省政协委员八年多来,他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得到了认真办理和积极回应。比如八年前,他提交了第一份提案,关注的是甘孜藏区18个县患者来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就医时医保报销手续繁琐的问题。当时政策不统一,患者出院后往往无法即时结算,需多次往返,有的报销金额甚至抵不上路费。他在提案中呼吁简化流程、推进异地结算。令人感动的是,省医保局领导亲自到天全县中医医院调研座谈,最终推动了政策优化,实现了跨区域医保直接结算。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委员的建言,真的可以改变现实,温暖人心。
2025年,他的关注点依然聚焦在医疗方向,尤其是骨伤专科建设。他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在雅安建立西南骨伤治疗中心。雅安地处川西门户,毗邻甘孜、凉山等民族地区,交通日益便利,具备区域辐射优势。若能整合现有中医药资源,依托陈氏骨伤科等特色技术,打造高水平的区域骨伤诊疗中心,必将为更多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这不仅契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政策方向,更是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在基层落地的重要实践。提案提出后,迅速得到了立案,而他一直在持续关注提案的落实事宜,目前,他所提的积极争取国、省中医药专项资金项目,补齐天全县中医医院科室设置短板,加快推进医院智慧化建设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搭建完成西南片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设中医骨伤紧急救援和救治信息化平台等问题都被列入实施计划正在解决过程中,看到建议即将从纸面走入现实,化作实实在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举措,令人无比欣慰。

这些年,他先后获得雅安市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基层卫生拔尖人才,并入选雅州百千英才计划。这些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他始终记得:“我的根在临床,我的责任在基层,我的声音在政协”。
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写作者,更是一名政协委员。用手术刀疗愈身体,用文字安顿灵魂,用提案回应民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源——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李沁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