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随童心 “程”现精彩——2025年春期屏山县王府井幼儿园教育集团(学区研训联组)举行课程故事分享比赛

2025-06-27 16:02:2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为深化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促进园所课程建设交流互鉴,6月23日,屏山县王府井幼儿园牵头,组织中都、清平、夏溪、屏边及太平幼儿园组成学区研训联组,齐聚王府井幼儿园开展课程故事分享研讨活动。14位教师立足幼儿视角,回溯课程生成过程,通过“分享+研讨”的形式,深入挖掘“自然探究、文化传承、生活教育”的课程内核,助力教师专业能力进阶。
 
       活动伊始,王府井幼儿园业务园长宋敏点明活动主旨,强调要秉持“用心聆听、真诚分享、深度思考”三大原则,从“故事真实性、教育价值、师幼互动、表达呈现”四个维度,既聚焦课程实践过程,更注重教育反思沉淀。随后,研训联组14名教师依次分享,生动再现幼儿在游戏、探索与生活中的成长轨迹,构建起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教研新生态。
 
       在自然探究的课程故事中以“从微末发现到深度学习”的脉络徐徐展开。夏溪乡中心幼儿园姚丽琼老师带来的《“磨磨”生长》,开启了让课程随幼儿好奇心自然生长的探索之旅;陈雯珺老师的《枇杷吧啦奇遇记》,以本土枇杷为线索,串联蔬果认知、采摘实践、品尝体验等环节,让探究热情持续升温;王府井幼儿园聂道美老师在《“蛋”求不败——立夏斗蛋》里的探究之旅中,巧妙融合传统节气与科学探索,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解密蛋体平衡与结构承重的奥秘;屏山县中都镇太平幼儿园但慧的《我们的菜园子—与黄瓜的美丽邂逅》,通过小班种植日记,展现浇水、除虫、收获的生活实践乐趣。一个个充满自然探究的课程故事展现着当教师给予空间、适时引导,自然万物便能成为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最佳资源。
       文化传承,让童趣与“根脉”共振。屏边彝族乡中心幼儿园耍日妹妹 的《阿依的索玛花》,将彝族文化融入课程:幼儿制作索玛花头饰,触摸民族文化的审美温度;中都镇中心幼儿园 杨洋老师的《“野”出趣味,“战”出精彩》,挖掘乡村“打野战”游戏,规划“战场”,在规则制定中培养合作能力;莫肖霞老师的《乐趣沙包》,重拾传统民间游戏,通过“设计图案、创编玩法”,让传统游戏焕发新活力。以“儿童化解码”让民族文化、乡土游戏“活”起来,滋养着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
       在生活教育实践中,课程故事展现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清平乡中心幼儿园李小莉老师的《竹节高升:孩子们的竹艺成长之路》,依托本土竹资源,通过竹竿舞、竹制手工等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王府井幼儿园余付敏老师的《光影探秘》,从转角的影子延伸至不同物品的光影,带领幼儿探索光与影的科学世界。这些课程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积累经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指引下,王府井幼儿园汤小燕园长以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基于儿童视角开展班本课程的价值、实施要点、教师能力要求及课程原则,为教师突破传统思维、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活动最后,幼儿园业务副园长宋敏就此次课程故事分享活动进行点评,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活动的开展从课程故事的价值、课程故事为谁而写及回归岗位后的反思与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观摩教师的研讨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积极分享着自己的观摩感悟。有的教师深刻认识到幼儿课程应扎根生活,以儿童为本位,在课程实施中要将生活资源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教师既要当好观察者,又要以启发性提问激发探索,用适宜材料支持实践。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支持策略的有效性,提升课程价值辨析与梳理能力,让课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索、潜能释放的成长阶梯。
       一场课程故事的分享,是教育智慧的碰撞;一次研讨交流的深耕,是专业成长的启航。屏山县王府井幼儿园学区研训联组将持续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园所协作,赋能教师发展,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李茂月)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