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学城一中构建拔创人才培养新生态丨点燃科学创新引擎,培育时代拔尖力量
谷雨霏霏润沃土,万物蓬勃生长时。科学城一中应时而动,以“高校协同为经,生态共建为纬,研学实践为脉”,精心编织立体化育人矩阵,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一新范式”。
高校协同 科教融合
赋能基础教育
谷雨初晴,教育新篇启笔。2025 年 4 月 17 日,我校党委书记邓友山、副校长张坤均、行政办副主任文艳一行,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科学教育发展展开深度调研,与学院院长曾京辉,副院长王强、党政办主任张雯谦及教师代表何学侠开展座谈。
院长曾京辉指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教育仍存在师资结构性短缺、跨学科融合不足等现实挑战,深化高校与中学的合作是推动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党委书记邓友山回应,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我校希望与陕师大联合开发前沿领域特色课程,共建数字化科学教育实践场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为科学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副院长王强阐释了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成果。他表示,学院依托材料、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平台,构建了覆盖师资培养、课程研发、教学实践的全链条体系,学院将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支持绵阳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项目,助力区域科学教育水平提升。
双方就公费师范生政策衔接、特色课程开发、师资双向流动机制等议题展开讨论。未来,双方将细化合作方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促进陕西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绵阳市中小学延伸,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实践范本,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聚势赋能
解锁拔创人才培养密码
谷雨收寒,学圃喜讯频传。4月24日,四川省社会教育发展促进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我校荣获授牌,成为副会长单位。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明确提出: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四川省社会教育发展促进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该委员会立足科技创新与智慧共享,依托政策支持与社会力量,致力于搭建跨领域协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数字化、个性化培养路径,为四川省创新人才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助力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委员会的核心目标是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省教育厅的监管下,为川内中小学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搭建跨学科交流培养平台,构建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生态。我校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不仅是对学校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今后,学校将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川内领先、全国知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四川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智慧方案与实践样本,助力优秀人才成长,服务国家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再创新辉煌。
研学问道
触摸科技点燃梦想
谷雨润苗,万物勃发,求知征程由此启航。青春与未来的答案藏于何方?就藏在四月之末的科一学子与中科大校园的共振之中。4月26日,高一9班16位同学在汤宏芳老师带领下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启科技研学之旅。
研学之旅
探秘前沿科技,感受创新力量
走进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同学们仿若踏入科学的浩瀚宇宙,深刻体会到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良苦用心。琳琅满目的前沿科技成果,彰显着我国科技发展的坚实步伐,展现出自信强大、专精严谨的大国风范。接触 “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模型,了解我国量子通信成就;认识灭火微胶囊、智慧代谢舱等前沿成果,感受科学的魅力。在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最大火旋风装置之一引发的神奇现象,引发同学们对灾害防治的思考。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尖端设备,则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卓越成就。志愿老师的悉心讲解,充分展现了教育传承的力量。在这里,科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
追溯校史荣光,汲取奋进力量
漫步中科大校园,同学们在郭沫若广场聆听校长事迹,于图书馆感受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的校训精神。在校史馆,中科大服务 “两弹一星” 事业的光辉历程、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以及少年班学院 “六有” 育人目标,都给予同学们极大鼓舞。
学校党委书记邓友山亲临研学现场,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这份关怀如春日暖阳,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科学一中的学子们必将无畏前行。
研学圆满落幕,梦想扬帆起航
研学之旅接近尾声,同学们在校园门口合影留念,用镜头定格这一难忘瞬间。照片中的他们,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这不仅是此次研学的珍贵纪念,更是同学们追求科学梦想的有力见证。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学之旅,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更是对科学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学一中的学子们定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接续辉煌,怀揣热血与梦想奋勇前行!
家校教育同舟,成长路行更远
学生家长感言:
衷心感谢学校精心组织的研学之旅!看到孩子们专注投入的身影,内心满是感动与感激。这场为期两天的科技探索,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理念。
特别要感谢汤宏芳老师全程悉心陪伴,每日实时分享行程简报、记录孩子们的精彩瞬间,让我们透过屏幕感受到教育的温暖。邓友山书记亲临研学现场,与孩子们互动交流、观摩实验,这种躬身践行的治学态度,正是 “教育家精神” 的生动体现。
期待学校能深化与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将沉浸式研学打造成特色育人品牌。作为家长,我们定会全力配合,携手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愿孩子们在这样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砥砺深耕,探索出一条多元协同、系统推进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术志趣与创新能力培育提供了丰沃土壤。学校着眼构建进阶式课程生态系统,打造“三型五类”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性、拓展型、研究型三大板块,开发奥赛拔尖、强基冲刺、科创实验等特色课程群。2024年,我校学子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NOIP)、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大赛(NOC)、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等顶级科技创新比赛中揽获全国一等奖3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金牌)12项,二、三等奖(银牌、铜牌)超20项。
尤为亮眼的是学校首创“科创院士班”培养模式,通过“学术测评+潜能评估+综合面试”的三维选拔体系,精准识别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聘请两院院士出任首席导师,构建起“双导师制”培养机制。郑棋檬、邓力宏、邓均、李可雯等多位同学已进入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实验室参与真实科研项目,迄今已孵化多项省级课题并发表科研论文,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拔创人才培养领域的卓越成效。
当教室灯火映照着求知的青春面庞,当研学笔记镌刻下创新的思维印记,随着合作签约的落笔,教育的崭新篇章正徐徐展开。站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时代坐标上,我们笃定:摒弃 “育分” 的局限,坚守 “育人” 的初心,今日在科学城一中播撒的科学火种,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燃成燎原之势。未来,我们将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深耕科学教育,全力打造精品化、内涵式、学术型的科技中学,为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