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的“华蓥解法”
2025-11-21 11:55:1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初冬的华蓥山,层林尽染。11月19日,位于广安市华蓥市红岩乡的“十里芳菲·红岩美村”民宿静谧安宁,千年银杏树满目金黄。曾经的煤矿废墟,如今变成了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这正是华蓥市近年来在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上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脱贫攻坚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对这些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使命在肩,探索在前。作为全省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指导县,华蓥市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全面清理2013年以来形成的帮扶项目资产,涉及项目1400余个、投入资金20亿元以上,形成资产6900余个,资产原值超9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创新推行“3533”工作模式,为帮扶资产建起了“身份证”,明确了“监护人”,畅通了“造血链”。
“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帮扶资产要管好,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这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资金流向何处?项目是否形成资产?资产权属归谁?管护责任在谁?这些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基层。
华蓥的破题之策是构建起严密的责任与落实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建立起从市到村五级责任体系,并通过“1+12+N”制度体系将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主要领导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议部署推动,27个市镇工作专班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禄市镇党委书记费贵川介绍:“我们按‘摸清底数、分类处置、规范管理’方针,对全镇帮扶项目形成的资产做到了‘底数清、权属明、台账全’。”这正是华蓥全市工作的一个缩影。
华蓥紧扣“资金溯源理项目、确权承接明资产、账实联动建台账、规范移交固权属、资产录入成闭环”五个重点,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梳理每一笔资产。通过“四级联动+实地核验+两上两下复核+清单校验”,建立全链条追溯机制;通过第三方审查、四方签字确认,精准确定资产权属;建立“总台账+行业分台账”与“资产管理明细台账”,实现动静结合、精细管理;按照“三个必须”要求,推动资产规范移交;通过“分层培训、试点试录、AB岗互补、分阶段录入”,高效完成系统录入。一本从“糊涂账”到“明白账”的转变,为后续管护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盘活增效”是核心:
从“沉睡资产”到“活力源泉”家底清了,关键在管好用活。华蓥市坚持分类施策,构建起经营性资产多元增值、公益性资产管护赋能、到户资产造血增效三大体系,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已有的资产效益最大化。
——经营性资产如何“钱生钱”?
华蓥探索出“四种模式”:自主经营创建品牌,禄市镇凉水井村联合周边村,整合资金350余万元,盘活闲置村小,创办“花海凉水井”饮用水公司,打造“红岩泉”品牌,累计销售额突破400万元。马架坪村等8个村创建甘溪农机、甘溪农坊等品牌,形成“一村一品”,各村年收入均超50万元。

村企联建做强产业,华龙街道上坝桥村联合国家级龙头企业四川欧阳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蜜梨产业1200余亩,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5600元。定标分红保证收益,骑龙村等14个村(社区),将价值3320万元的帮扶资产委托给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运营,按不低于资产原值3%或协议定额分红,村集体年均增收近100万元;资产入股盘活资源,将村集体闲置设施、土地等作价入股龙头企业,按股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股权变收益”。
——公益性资产如何“保长效”?
编制11类公益性资产管护办法,开发470个资产管理员公益性岗位,聘请230余名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参与管护。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筹措经费,对重大情形予以财政补助,今年已累计安排管护资金74万元,确保道路、水利等设施持续运行。
——到户资产如何“激活力”?
通过评选优秀户倾斜支持、开展技能培训、推行“托管运营、合作共建”等机制,提升到户资产运营效益。2024年以来评选优秀户174户,促进户均经营性收入增长10%;15家经营主体带动114户资产增效,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富民惠民”是根本:
从“数据增长”到“群众笑脸”帮扶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华蓥市坚持精准导向分配收益,明确分配向脱贫户、监测户、重点困难户等群体倾斜。2021年以来,累计分红近470万元。
在红岩乡,“华蓥山上居”建设让一个因煤矿关停而人口流失率达90%的“空心村”重焕生机。通过系统盘活帮扶道路、广场等资产,以及260亩低效林地、69户闲置农房,成功引进“十里芳菲”等山居民宿品牌,打造了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山居民宿群,资产市场价值近2亿元。
红岩乡党委书记刘政介绍,该项目多维度激活了公益性资产,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多方共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典范。
而在华蓥山特产超市,红岩乡瓦店村联合周边三村“联村抱团”,筹集170万元启动资金,组建乡村发展公司。这个超市不仅集中展销全市特色农产品,还设置了便民超市和茶文化体验区,形成了服务闭环。自运营以来,营收已达58万余元,稳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摸家底、抓管理、提效益——华蓥市用扎实的行动,为帮扶资产长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写下了有力的注脚。华蓥的实践告诉我们,帮扶项目资产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能够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范青燕 )

脱贫攻坚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对这些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使命在肩,探索在前。作为全省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指导县,华蓥市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全面清理2013年以来形成的帮扶项目资产,涉及项目1400余个、投入资金20亿元以上,形成资产6900余个,资产原值超9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创新推行“3533”工作模式,为帮扶资产建起了“身份证”,明确了“监护人”,畅通了“造血链”。
“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帮扶资产要管好,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这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资金流向何处?项目是否形成资产?资产权属归谁?管护责任在谁?这些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基层。
华蓥的破题之策是构建起严密的责任与落实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建立起从市到村五级责任体系,并通过“1+12+N”制度体系将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主要领导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议部署推动,27个市镇工作专班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禄市镇党委书记费贵川介绍:“我们按‘摸清底数、分类处置、规范管理’方针,对全镇帮扶项目形成的资产做到了‘底数清、权属明、台账全’。”这正是华蓥全市工作的一个缩影。
华蓥紧扣“资金溯源理项目、确权承接明资产、账实联动建台账、规范移交固权属、资产录入成闭环”五个重点,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梳理每一笔资产。通过“四级联动+实地核验+两上两下复核+清单校验”,建立全链条追溯机制;通过第三方审查、四方签字确认,精准确定资产权属;建立“总台账+行业分台账”与“资产管理明细台账”,实现动静结合、精细管理;按照“三个必须”要求,推动资产规范移交;通过“分层培训、试点试录、AB岗互补、分阶段录入”,高效完成系统录入。一本从“糊涂账”到“明白账”的转变,为后续管护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盘活增效”是核心:
从“沉睡资产”到“活力源泉”家底清了,关键在管好用活。华蓥市坚持分类施策,构建起经营性资产多元增值、公益性资产管护赋能、到户资产造血增效三大体系,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已有的资产效益最大化。
——经营性资产如何“钱生钱”?
华蓥探索出“四种模式”:自主经营创建品牌,禄市镇凉水井村联合周边村,整合资金350余万元,盘活闲置村小,创办“花海凉水井”饮用水公司,打造“红岩泉”品牌,累计销售额突破400万元。马架坪村等8个村创建甘溪农机、甘溪农坊等品牌,形成“一村一品”,各村年收入均超50万元。

村企联建做强产业,华龙街道上坝桥村联合国家级龙头企业四川欧阳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蜜梨产业1200余亩,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5600元。定标分红保证收益,骑龙村等14个村(社区),将价值3320万元的帮扶资产委托给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运营,按不低于资产原值3%或协议定额分红,村集体年均增收近100万元;资产入股盘活资源,将村集体闲置设施、土地等作价入股龙头企业,按股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股权变收益”。
——公益性资产如何“保长效”?
编制11类公益性资产管护办法,开发470个资产管理员公益性岗位,聘请230余名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参与管护。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筹措经费,对重大情形予以财政补助,今年已累计安排管护资金74万元,确保道路、水利等设施持续运行。
——到户资产如何“激活力”?
通过评选优秀户倾斜支持、开展技能培训、推行“托管运营、合作共建”等机制,提升到户资产运营效益。2024年以来评选优秀户174户,促进户均经营性收入增长10%;15家经营主体带动114户资产增效,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富民惠民”是根本:
从“数据增长”到“群众笑脸”帮扶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华蓥市坚持精准导向分配收益,明确分配向脱贫户、监测户、重点困难户等群体倾斜。2021年以来,累计分红近470万元。
在红岩乡,“华蓥山上居”建设让一个因煤矿关停而人口流失率达90%的“空心村”重焕生机。通过系统盘活帮扶道路、广场等资产,以及260亩低效林地、69户闲置农房,成功引进“十里芳菲”等山居民宿品牌,打造了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山居民宿群,资产市场价值近2亿元。
红岩乡党委书记刘政介绍,该项目多维度激活了公益性资产,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多方共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典范。
而在华蓥山特产超市,红岩乡瓦店村联合周边三村“联村抱团”,筹集170万元启动资金,组建乡村发展公司。这个超市不仅集中展销全市特色农产品,还设置了便民超市和茶文化体验区,形成了服务闭环。自运营以来,营收已达58万余元,稳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摸家底、抓管理、提效益——华蓥市用扎实的行动,为帮扶资产长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写下了有力的注脚。华蓥的实践告诉我们,帮扶项目资产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能够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范青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