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要架起乡村振兴的“双向车道”
2025-09-23 10:34:0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制度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正以“双向赋能”的独特优势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这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特殊队伍,既是政策落地的“转换器”,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又是民情上达的“传感器”,将基层脉动转化为科学决策的参考坐标。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在政策与民意之间架起了一座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从“文件搬运”到“民情解码”:打通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驻村工作队的“驻”字,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抵达,更要求实现情感认同的共鸣。在云南独龙江乡,工作队员用三个月时间走遍41个自然村,将扶贫政策转化为12类36项“民生清单”,让每户村民都能对号入座;在甘肃东乡县,队员们用“双语”宣讲政策,把产业扶持细则编成花儿民歌,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生动实践表明,政策落地不能止步于“文件转发”,而要完成从“官方语言”到“群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工作队员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村民的“微心愿”:张大爷家的危房改造进度、李婶家的农产品销路、返乡青年的创业需求……这些看似琐碎的民情日记,实则是政策优化的“数据富矿”。某地工作队通过分析2000余条村民诉求,推动将“厕所革命”补贴标准从800元提升至1500元,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构建资源整合的“最强磁场”。在陕西平利县,工作队协调交通部门打通“最后一公里”山路的同时,引入电商企业建立云仓,让山货出山时间缩短60%;在四川昭觉县,队员们既争取到光伏扶贫项目,又对接职校开设电工培训班,形成“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这些案例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资源壁垒,构建“政策+市场+社会”的协同机制。工作队的“资源链接”能力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浙江某工作队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联合周边村庄共建产业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江西驻村书记搭建“乡贤智库”,吸引32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催生出民宿集群、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这种“组团式”帮扶,让有限资源产生乘数效应。
从“临时驻点”到“永久扎根”:培育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贵州榕江县,工作队推动成立“寨管委”,引导村民自主制定村规民约,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在内蒙古科右中旗,队员们培养的“土专家”队伍,如今已能独立操作智慧农业系统。这些转变印证:乡村振兴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扶智”更要“扶志”。数字技术为这种转变提供新支撑。山东工作队开发的“村民码”小程序,集成政策查询、办事预约、问题反馈等功能,让村民享受“指尖上的服务”;湖南驻村书记搭建的直播平台,不仅卖出百万斤滞销农产品,更培育出20多名本土主播。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构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基因。
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驻村工作队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既是答卷人,更是追梦人。当他们的鞋底沾满泥土芬芳,当他们的手机存满村民号码,当他们的朋友圈满是乡村新貌,这支队伍就真正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永动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驻村工作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徐梦林)
从“文件搬运”到“民情解码”:打通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驻村工作队的“驻”字,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抵达,更要求实现情感认同的共鸣。在云南独龙江乡,工作队员用三个月时间走遍41个自然村,将扶贫政策转化为12类36项“民生清单”,让每户村民都能对号入座;在甘肃东乡县,队员们用“双语”宣讲政策,把产业扶持细则编成花儿民歌,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生动实践表明,政策落地不能止步于“文件转发”,而要完成从“官方语言”到“群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工作队员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村民的“微心愿”:张大爷家的危房改造进度、李婶家的农产品销路、返乡青年的创业需求……这些看似琐碎的民情日记,实则是政策优化的“数据富矿”。某地工作队通过分析2000余条村民诉求,推动将“厕所革命”补贴标准从800元提升至1500元,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构建资源整合的“最强磁场”。在陕西平利县,工作队协调交通部门打通“最后一公里”山路的同时,引入电商企业建立云仓,让山货出山时间缩短60%;在四川昭觉县,队员们既争取到光伏扶贫项目,又对接职校开设电工培训班,形成“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这些案例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资源壁垒,构建“政策+市场+社会”的协同机制。工作队的“资源链接”能力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浙江某工作队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联合周边村庄共建产业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江西驻村书记搭建“乡贤智库”,吸引32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催生出民宿集群、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这种“组团式”帮扶,让有限资源产生乘数效应。
从“临时驻点”到“永久扎根”:培育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贵州榕江县,工作队推动成立“寨管委”,引导村民自主制定村规民约,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在内蒙古科右中旗,队员们培养的“土专家”队伍,如今已能独立操作智慧农业系统。这些转变印证:乡村振兴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扶智”更要“扶志”。数字技术为这种转变提供新支撑。山东工作队开发的“村民码”小程序,集成政策查询、办事预约、问题反馈等功能,让村民享受“指尖上的服务”;湖南驻村书记搭建的直播平台,不仅卖出百万斤滞销农产品,更培育出20多名本土主播。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构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基因。
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驻村工作队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既是答卷人,更是追梦人。当他们的鞋底沾满泥土芬芳,当他们的手机存满村民号码,当他们的朋友圈满是乡村新貌,这支队伍就真正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永动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驻村工作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徐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