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微网格”—老池镇用“小单元”撬动乡村“大治理”

2025-09-16 11:57:3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以前村里有事,得跑老远找干部,现在网格员天天在跟前转,家里有啥困难、村里有啥情况,说一声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在船山区老池镇金盆村,村民李大爷指着刚清扫干净的村道,笑着跟前来走访的镇干部说道。前不久,金盆村主干道需要清洁整治,以往得村“两委”逐户动员,这次网格员一吆喝,20多名村民自发带着扫帚、簸箕赶来,2小时就把3公里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老池镇推行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后,乡村里常见的温暖场景。
 
       老池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64.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13个村(社区)、83个村(居)民小组,3.6万户籍人口里,常住人口仅1.38万,60%以上的人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儿童多,群众居住分散,再加上平原与丘陵交织的地形,给基层治理出了面临不少难题。“过去‘镇—村—组’三级治理,流程绕、响应慢,群众反映个小事,可能得等好几天才有回音。”镇党委书记唐贤才说到,随着群众对服务的要求从“有”转向“好”,传统治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趟。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老池镇从“划小治理单元”入手,把全镇174个“微网格”变成服务群众的“前沿哨点”。划分网格前,镇里组织干部、村民代表花了半个月“敲门入户”,把83个村民小组、3863户人家、465名特殊人员、147处风险点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建起了详细台账。划网格时更是讲究“接地气”:坚持“步行一刻钟能到、应急5分钟能达”,既要避开地理阻隔,又要尊重村民生活习惯,不搞“一刀切”。最终,每个网格平均服务人数从157人减到74.8人,治理单元“瘦身”后,服务效率一下提了上来。
       网格要能跑起来,关键得有靠谱的“当家人”。老池镇为每个微网格配齐“1名网格长+2-至3名网格代表”,人选都从本网格里挑———党员骨干、有威望的老村民、热心肠的邻里,必须满足“常住在村、熟悉情况、群众认可、身体能扛”的标准。全镇174名网格长、426名网格代表,平均年龄56岁,党员占比40%,都是村民信得过的“自家人”。
这些“自家人”每天干的都是实在事,归纳起来就是“四件小事”:一是每周组织一次“网格议事”,大家坐在一起学村规民约、聊家常、提诉求,有的村还搞起“荷塘夜话”“庭院议事会”,氛围热热闹闹;二是网格员每天巡查2小时,秸秆禁烧、道路安全、老人小孩的日常照护、自建房隐患,发现问题当场处置,处置不了的马上上报;三是每月带头搞一次“环境整治”,按“六净六顺”标准,帮村民收拾房前屋后,还搞评比,让村里环境越来越靓;四是遇到邻里矛盾,网格员第一时间“随手调”,复杂的再找村社干部一起商量,尽量让“纠纷不出网格”。
       为了让网格员有干劲、群众愿参与,老池镇还搞了“积分+荣誉”的激励办法。镇级每年评“优秀网格长”,发证书、戴大红花;村级每月评先进,上红榜、广播里表扬。网格员履职有保底积分,村民参与治理、遵守村规民约也能得积分,这些积分能到村里指定超市换米面油、洗衣粉。“现在不仅网格员干劲足,村民也主动跟着干,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家,得一起管好。”黄桷村网格长张大姐说。
       如今的老池镇,变化实实在在:群众信访量同比降了35%,以往“小事拖大”的情况少了;村里道路干净了,庭院整齐了,“垃圾乱堆、污水乱流”的现象没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近了,村“两委”一呼百应,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接下来,老池镇还打算给网格员“充充电”,邀请专家来讲医保、养老、土地确权这些实用政策,编本印《网格政策一本通》方便大家随时查;再通过微信群、广播多宣传,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同时想办法拓宽经费来源,提高网格员补贴,吸纳返乡青年、大学生加入,让“微网格”队伍更有活力。
       从“大治理”到“微网格”,老池镇用“小切口”做好了基层治理的“大文章”。这背后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的实在劲——而这份实在,正是其他乡镇可以借鉴的“老池经验”。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