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共融”—滨西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项目圆满结束

2023-09-18 14:05:00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涵育着公民美德善行,推动着社会和谐有序运转。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文明观赛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着眼完善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推动街道社区、交通设施、医疗场所、景区景点、文体场馆等的精细管理、规范运营,优化公共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为人们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创造良好环境。
      《成都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提升新时代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滨西社区在2010年11月成立,2020年后,行政区域有原来的滨西绿洲、锦绣东方小区、扩大至胜利家园小区。滨西社区安置的是来自不同乡镇的移民,这些移民群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在成为“新市民”后,生活习性,城市适应等各方面凸显出不同的问题;例如:生活垃圾需要将其放置单元门口的垃圾桶,不能随便处理了;使用公共设施,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能随地乱吐痰;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社区成立至今,致力于居民素质提升,在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一部分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受自身素质,环境因素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居民素质提升仍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居民素质。
      社区文明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文明程度的高低,社区文明形象与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要提升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的,必须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素质的提高需要大家积极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
      项目利用社区社会资本(社区自组织)扎根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为切入点,以宣传、教育、引导为手段,以社区空间驿站为平台,通过开展居民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建立一套机制(居民协商议事制度、愿者积分兑换制度),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增进居民间的交流,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参与率,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主体,同时在辖区内逐步形成讲文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大事小事,皆是家事”
      系统科学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若干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要素)构成了事物的整体。系统各 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决定事物的本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句谚语流传甚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强调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能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工作。社工通过引导和组织自组织和爱心商家等社区资源,以座沙龙谈会的形式商讨社区服务活动,进而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可以拓宽社区交流的渠道,引导居民参与,面对面交流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同时,也赋予了居民更多的参与感和自我实现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因地制宜,需求促行动
     
社区形象是由各种因素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概念,这些因素包括社区精神、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成员、社区行业、社区发展等。社区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社区精神的形成、先进社区文化的凸显、社区环境的改善、社区成员的和谐、社区行业协调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以议事协商平台为载体,社工引导+居民骨干及志愿者等共商、共议、共制定、共参与的方式。共融社区资源,结合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居民素质教育服务活动,包含:以不同宣传方式的安全宣传活动,入户、定点、公共区域张贴海报方式,宣传高空抛物、用电用气知识安全。以趣味游园的方式,设置趣味问答,趣味游戏,在寓教于乐中队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活动是媒介,让活动成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文明之风劲吹,寓教于乐、寓教于需,处处为居民着想,以居民需求为抓手,以良好文明氛围,以“行动”增氛围,以“小家”促大家,逐步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

      以微行动为核心,文明之风劲吹。
     
从生存环境看,人的一生主要在四种环境中度过:家庭、学校、职场、社区。为着人的生存、发展,四种环境都提供着内容、形式不同的教育。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对于社区居民的文明习惯,在思想意识上“视其小、言其轻、忽其微”。随手扔一片垃圾,随地吐一口痰,看起来都是小事,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一人吐一口痰,必然是污渍斑斑;一人扔一片纸,肯定是垃圾遍地。于是,小事便成了大事。辖区居民骨干、志愿者通过自身行动促文明之风劲吹,自主申请微活动,从方案撰写、再三修改,协助报销,最终以微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环境治理活动,清扫、整理、公共区域,以自己的行动做文明宣传和示范。同时联合辖区爱心商家,设置积分兑换池,将志愿服务时长转换为服务积分,积分兑换相应物资,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以无形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有形资产”,以此激活社区治理“细胞”,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通过“微行动”更好的推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志愿者陈阿姨,虽然已经快70岁了,在活动中,她希望从点滴行动中,一点一滴的改变生活的环境,素质更上一层楼。 “自己已经从农民转变为居民了,我们的行为硒习惯要跟上,虽然以前在山上,我们希望在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带动其他人,以身作则。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想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环境、社区整体素质还是要一起跟上,这样才是一个宜居的大环境”。

      素质教育对于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与学习的长时间开展。社区是一个动态化的人居社会,开展相关素质提升教育必须意识到,应与居民的日常、社区的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让更多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当中,以促进居民在思想上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提升自身的素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环境,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面向每一个社区居民,为其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

      对于居民素质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最重要的是要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但在开展过程中,重形式而不重方式,在开展过程中我们所涉及到的服务形式多样,但是在方式上力度欠缺,故而导致活动会消耗居民的积极性和耐性。作为社区,在一个集体环境中,活动的开展,要更多的注重人的本性,不脱离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相关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居民素质的增强,需考虑将居民需求融入活动中。
      在“新兴”的移民社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意识,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其到达的效果与预期的有一定差异。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居民语言粗俗,对社工、志愿者行为充满质疑。此质疑大大的削弱了社工、志愿者的热情,虽然社会工作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这种自我的改变可能来自社会工作与人的互动,但这种改变是相互的。社区有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等。社区担负着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等功能。社区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它的基本特征都与居民文明素养密切相关。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