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中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多举措开展救助寻亲工作

2020-12-18 10:26:51来源: 浏览量:

  影响四川内江讯  12月18日为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机构无身份信息滞留人员的寻亲服务救助工作,根据民办发〔2020〕13号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能力的通知》,和民发〔2020〕14号《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市中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履行职能职责,扎实开展寻亲专项行动,完善寻亲救助管理工作机制,让滞留站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寻亲救助工作。认真履行救助管理机构主体责任,强化站内照料职责,提高站内照料服务水平;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平台、人脸识别技术等多种渠道开展寻亲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街面巡查,特别是极端天气下的街面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长期滞留人员提出安置申请,协助做好户口登记、安置照料等工作;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定期开展回访和探视,遇有特殊困难群众及时将情况向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汇报。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救助工作合力充分利用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卫生、交通等部门沟通衔接,健全完善联动响应机制。发挥110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和24小时求助热线的发现报告和应急处置作用,畅通救助沟通渠道,确保第一时间对遇困群众实施救助,尤其是身份地址不明的求助者。市中区救助中心通过“大爱寻亲,温暖回家”活动,多举措开展救助寻亲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对因无法查明身份而长期滞留在站和托养的受助人员,全部采集DNA血样,在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库、打拐DNA信息库和失踪人口库中进行查询和甄别。同时,工作人员通过与受助人员聊天掌握关键信息,在网络平台发布寻亲信息。截至目前,市中区滞留超过10天以上的受助人员信息全部上传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并通过今日头条、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信息受众覆盖面。
  三是严格操作程序,多渠道进行身份甄别。明确甄别寻亲的工作规范和具体要求。对入站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按规定在24小时内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展开寻亲,利用公安“人脸识别”技术、DNA信息采集、口音辨识、站际合作、媒体关注、今日头条推送等多种寻亲甄别服务手段,为地址身份不明的求助人员开启新的回家途径。市中区救助中心将人脸识别作为入站登记必要程序,第一时间对所有入站人员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查询,重点甄别疑似走失、被拐人员,疑似智力残疾、精神障碍受助人员,疑似在逃犯罪嫌疑人以及反复求助人员等特殊人群。规范操作意识,结合多种寻亲甄别手段开展寻亲服务工作。始终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将寻亲工作列为当前重要日程,认真对待,积极开展,不断创新,2020年来,结合救助管理实际工作,切实提高了寻亲的服务水平和救助管理工作效率。2020年来通过公安系统人像识别系统进行身份确认人员共12人次,成功识别人像4人,包括一名未成年人,三名成年人;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救助对象寻亲信息4条,成功寻亲2人,现均已返乡回归家庭。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市中区救助中心联合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先后邀请童心志愿者协会、市中区老年腰鼓队一起参加救助宣传,对站内滞留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挖掘有效信息等。
  五是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救助中心利用街面劝导服务、报纸、微信群、QQ群、救助宣传单等资料,向群众宣传救助管理工作规程,解读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让更多的群众知晓救助工作。同时加强与报社、电视等新闻媒体单位的合作,为寻亲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市中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在市中区民政局的带领下,践行着民政人“为民、爱民”的初心和承诺,用“实干、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守护在每一位救助对象的身边,扎实抓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织密救助保障网,兜牢救助底线。(王安兵 刘发川 唐榕泽)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