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启动 四川帮助1200万尾鱼儿“回家”

2023-06-08 11:20:59来源: 浏览量:

6月6日上午,随着一条条鱼儿从放鱼滑道落入水中,2023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在宜宾市叙州区长江公园正式拉开序幕。现场共放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以及白甲鱼、长吻鮠、厚颌鲂、中华倒刺鲃等经济鱼类共计104.36万尾。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同步举行增殖放流活动60余场,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约1200万尾。

现场,“长江十年禁渔”“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四川水产高质量发展”等宣传展板陈列岸边,吸引了不少民众驻足学习。另外,小至蝌蚪、长至一米的长江鲟,花纹独特的胭脂鱼也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令人啧啧称叹。“非常有成就感,感觉宜宾为保护长江做了很多工作!”来自宜宾学院林学专业的陈同学介绍,这次他们共有34名同学来到现场,感受放流的乐趣。

水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全国“放鱼日”,今年是第九个全国“放鱼日”。

 志愿者和民众自发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中。

志愿者向民众科普长江鲟知识。

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境内长江91.01公里,金沙江125.5公里,岷江73.42公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拥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长江鲟、二级保护物种胭脂鱼、大鲵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66种。从2007年开始持续开展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动,已累积放流各种鱼类1610万余尾,坚持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宜宾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宜宾市叙州区人民政府等承办,主题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民众自发参与增殖放流活动。

作为“千河之省”、西部渔业大省,四川持续加强对珍贵濒危物种保护。“我们加强对长江鲟和川陕哲罗鲑的保护,深入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种群重建工作,推动部省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建设。目前我省有长江鲟原种18尾,占全国原种数的90%。”四川省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强说。

“增殖放流的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像‘植树造林’一样的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副主任郭云峰说,近年来,农业农村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尤其是持续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获悉,自“十四五”以来,全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5000余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800余亿尾。

新闻多一点 ↓  

一次放流404尾长江鲟亲本,数量达历史之最 

专家:帮助长江鲟实现野外种群重建

记者获悉,今年全国“放鱼日”四川共向长江放流长江鲟亲本404尾,数量达历史之最;另外还放流长江鲟鱼苗71.27万尾,占总放流量的一半以上。

为何向长江投放这么多长江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介绍,增殖放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修复生态环境,帮助该物种实现野外种群重建。“我们为其中的30尾长江鲟亲本安装了超声波标志,因为亲鱼更接近成熟,容易适应长江的自然环境,可以更快监测到他们的自然繁殖行为。”杜浩解释,通过监测长江鲟在长江上游迁徙、分布规律,了解其潜在栖息地和产卵地,监测鲟鱼能否在野外自然产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有望达到长江鲟野外种群自然重建的目的。

除了长江鲟外,本次放流的鱼种还有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品种鱼类。“这些都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比较稀少,野外繁育状况不容乐观。”杜浩说,希望借助长江“十年禁渔”和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的契机改变上述局面。

据悉,就在活动当天,农业农村部还与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威海市共同举办放流活动。郭云峰介绍,今年,全国各地将举办300多场放流活动,放流各类水生生物8.5亿尾。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